天文学释义 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30多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从地球到太阳上去步行要走3500多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20多年。
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中心温度1500万℃。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
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们从诞生、成长到衰老,最终走向死亡。它们大小不同,色彩各异,演化的历程也不尽相同。
恒星与生命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提供了光和热。实际上构成行星和生命物质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结束时发生的爆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太阳基本物理参数 半径: 696295 千米. 质量: 1.989*10^30 千克 温度: 5770℃(表面) 1560万℃ (核心) 总辐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离: 1亿5千万 千米 年龄: 约50亿年 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天文太阳辐射量。在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处时,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全谱总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的常用单位为瓦/米2。因观测方法和技术不同,得到的太阳常数值不同。
世界气象组织 (WMO)1981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1368瓦/米2。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的99%以上在波长 0.15~4.0微米之间。
大约5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区(波长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谱区(波长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长 0.475微米处。由于太阳辐射波长较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约3~120微米)小得多,所以通常又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称地面和大气辐射为 长波辐射。
太阳活动和日地距离的变化等会引起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对于人类来说,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
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可能有姿态万千的生命现象,当然也不会孕育出作为智能生物的人类。太阳给人们以光明和温暖,它带来了日夜和季节的轮回,左右着地球冷暖的变化,为地球生命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源。
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则是宙斯(万神之王)的儿子。 太阳,这个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它究竟由什么物质所组成,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
只是因为它离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
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
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
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太阳的核心区域虽然很小,半径只是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太阳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
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
太阳光球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圆面,通常所说的太阳半径也是指光球的半径。光球的表面是气态的,其平均密度只有水的几亿分之一,但由于它的厚度达500千米,所以光球是不透明的。
光球层的大气中存在着激烈的活动,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光球表面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斑点状结构,很象一颗颗米粒,称之为米粒组织。它们极不稳定,一般持续时间仅为5~10分钟,其温度要比光球的平均温度高出300~400℃。
目前认为这种米粒组织是光球下面气体的剧烈对流造成的现象。 光球表面另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便是太阳黑子。
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涡,大多呈现近椭圆形,在明亮的光球背景反衬下显得比较暗黑,但实际上它们的温度高达4000℃左右,倘若能把黑子单独取出,一个大黑子便可以发出相当于满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现的情况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紧贴光球以上的一层大气称为色球层,平时不易被观测到,过去这一区域只是在日全食时才能被看到。
当月亮遮掩了光球明亮光辉的一瞬间,人们能发现日轮边缘上有一层玫瑰红的绚丽光彩,那就是色球。色球层厚约8000千。
保养: 1、定期进行系统排污,防止管路阻塞;并对水箱进行清洗,保证水质清洁。
排污时,只要在保证进水正常的情况下,打开排污阀门,到排污阀流出清水就行了。 2、定期清除太阳集容器透明盖板上的尘埃、污垢,保持盖板的清洁以保证较高的透光率。
清洗工作应在清晨或傍晚日照不强、气温较低时进行,以防止透明盖板被冷水激碎。 3、注意检查透明盖板是否损坏,如有破损应及时更换。
4、对于真空管太阳热水器,要经常检查真空管的真空度或内玻璃管是否破碎,当真空管的钡——钛吸气剂变黑,即表明真空度已下降,需更换集热管。 5、真空管太阳热水器除了清洗真空管外,还应同时清洗反射板。
6、巡视检查各管道、阀门、浮球阀、电磁阀、连接胶管等有无渗漏现象,如有则应及时修复。 7、集热器的吸热涂层若有损坏或脱落应及时修复。
所有支架、管路等每年涂刷一次保护漆,以防锈蚀。 8、防止闷晒。
循环系统停止循环称为闷晒,闷晒将会造成集热器内部温度升高,损坏涂层,使箱体保温层变形、玻璃破裂等现象。造成闷晒的原因可能是循环管道堵塞;在自然循环系统中也可能是冷水供水不足,热水箱中水位低于上循环管所致;在强制循环系统中可能是由于循环泵停止工作所致。
9、安装有辅助热源的全天候热水系统,应定期检查辅助热源装置及换热器工作正常与否。对于辅助热源是电热管加热的,使用之前一定要确保漏电保护装置工作可靠,否则不能使用。
对于热泵-太阳能供热系统,还应检查热泵压缩机和风机工作是否正常,无论哪部分出现问题都要及时排除故障。 10、冬季气温低于0℃时,平板型系统,应排空集热器内的水;安装有防冻控制系统功能的强制循环系统,则只需启动防冻系统即可,不必排空系统内的水。
技巧: 太阳能 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巧妙地安排、利用上水时间和上水量,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刚刚开始使用的用户可能不太清楚,时间长了,慢慢就会摸索出经验和规律。
1 、洗澡时,如果太阳能热水器里的水已经用光,而人还没有冲洗干净,这时可以上几分钟冷水,利用冷水下沉、热水上浮的原理,将真空管内的热水顶出,就能接着洗澡了。 2 、利用 1 的原理,如果洗完澡后,太阳能热水器里还有一点热水,这时上几分钟冷水,所得的热水可以多洗一个人。
3 、根据天气预报决定上水量,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水温。如果明天晴天,可把水上满;如果阴天或多云,则上半箱水;有雨,保留原有的水不上冷水。
4 、晚上洗完澡后,如果热水器水箱里还有一半近 70 度的热水,为了防止热散失过大(水量越少,热散失越快),也要根据水温天气预报决定上水量。明天晴天,上满水;阴雨天,上 2/3 的水。
5 、冷热水调节:热水器的水温调节步骤:先打开冷水阀,适当调节冷水流量,再打开热水阀调节,直到得到所需的洗浴温度。另外,可以凭经验根据天气情况确定冷水量,注意喷头不要朝向人体,避免烫伤。
6 、抗风措施:太阳能热水器的零部件连接可靠,抗风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安装固定方式。 7 、如何延长寿命:为了延长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寿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热水器安装固定好了以后,非专业人员不要轻易挪动、卸装,以免损坏关键元件;热水器周围不应放杂物,以消除撞击真空管的隐患;定期检查排气孔,保证畅通,以免胀坏或抽瘪水箱;定期清洗真空管时,注意不要碰坏真空管下端的尖端部位;有辅助电加热装置的太阳能热水器应特别注意上水,防止无水干烧。
8 、冬季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技巧: 气温 不太低( 5 - 7℃ )的情况下,当天晚上用水后,如水箱内还有热水,宜立即将太阳能热水器上满水,降低水箱内水温及当夜热损失,充分利用热能;如气温较低,宜明天早晨上水,以利于热水器出水口处管路防冻。 收听 天气预报,如当天日光不强,可根据实际需要上半箱水,或多半箱水。
如果用水量大,可考虑启动太阳能热水器中的电加热或将太阳能热水器里的水放入电热水器中稍稍加热即可。
太阳能(Solar Energy),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自地球形成生物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和光生存,而自古人类也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但在化石燃料减少下,才有意把太阳能进一步发展。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在几十亿年内,太阳能是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
太阳能是由内部氢原子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核能而产生的能,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中材联建太阳能发电系统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并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形成的。此外,水能、风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正是核能。原子核的结构发生变化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称为原子核能,简称核能,俗称原子能。它则来自于地壳中储存的铀、钚等发生裂变反应时的核裂变能资源,以及海洋中贮藏的氘、氚、锂等发生聚变反应时的核聚变能资源。这些物质在发生原子核反应时释放出能量。目前核能最大的用途是发电。此外,还可以用作其它类型的动力源、热源等。
二、如何判别太阳能热水器是否水满?
一般太阳能热水器安有溢流管,可根据溢流管是否排水判断水满状态,另外可以配备水位控制仪,水满自动报警,根据报警判别。
三、太阳能热水器上水应注意哪些问题?
由于真空管在空晒时,管内温度能达到250℃左右,故在水箱内无水或第一次上水时必须在日出前或太阳落山半小时后进行。
四、太阳能热水器长时间不用水,会热坏吗?
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效率高,在夏季晴天的情况下,不到两天水温可达沸点,若长时间不用水,如出差、旅游时,使水箱内长时间处于高温、高压的状态下,会促进密封圈的老化,加速聚氨酯的老化、萎缩,有时排气不畅通,压力太大还会使水箱胀坏,还会结水垢,缩短水箱的寿命。因此,若你长期不在家,应安排别人经常放热水上冷水,或者在真空管集热器上放置遮盖物挡住阳光,待回家后,再除去。
五、太阳能热水器好几天未用的热水还能洗澡吗?
太阳能热水器好几天未用的水一般都是较热的水了,达到70℃以上,尤其在夏天晴朗天气超过2天,水就会沸腾,到夜间会适当降温,使水温保持在60℃-70℃区域时间很长,而这个温度区域是水中细菌繁殖的极佳温度,因此,如好几天或长期不用的热水,水质较差,细菌多,要排放掉,不要洗澡或用来烧开水等饮用,这样的水洗澡对皮肤不利,长期使用这种水洗澡会引发皮肤病。
六、为什么太阳能热水器频繁使用好?
太阳能热水器投入使用后,要经常使用,建议每天最好使用4至5次,间隔时间在4小时以内,这是因为:
①长时间地用水,对楼层较低的用户来说,所用到的水实际上是管道中的低温水(太阳能热水器里面的水停留在管道中降温后形成);尤其在北方冬季,外界气温低,有时达到-25℃以下,上下水管路内的水凉地很快,若是六层楼,一楼用户每次需放掉一脸盆冷水,特别浪费,如果频繁使用就好一些;
②能有效防冻,让上下水管路始终有热源,加上保温层,可有效防冻。在北方冬季,不少人还采用室内稍微打开热水器阀门,往下滴水的办法来防冻。
保养:
1、定期进行系统排污,防止管路阻塞;并对水箱进行清洗,保证水质清洁。排污时,只要在保证进水正常的情况下,打开排污阀门,到排污阀流出清水就行了。
2、定期清除太阳集容器透明盖板上的尘埃、污垢,保持盖板的清洁以保证较高的透光率。清洗工作应在清晨或傍晚日照不强、气温较低时进行,以防止透明盖板被冷水激碎。
3、注意检查透明盖板是否损坏,如有破损应及时更换。
4、对于真空管太阳热水器,要经常检查真空管的真空度或内玻璃管是否破碎,当真空管的钡——钛吸气剂变黑,即表明真空度已下降,需更换集热管。
5、真空管太阳热水器除了清洗真空管外,还应同时清洗反射板。
6、巡视检查各管道、阀门、浮球阀、电磁阀、连接胶管等有无渗漏现象,如有则应及时修复。
7、集热器的吸热涂层若有损坏或脱落应及时修复。所有支架、管路等每年涂刷一次保护漆,以防锈蚀。
8、防止闷晒。循环系统停止循环称为闷晒,闷晒将会造成集热器内部温度升高,损坏涂层,使箱体保温层变形、玻璃破裂等现象。造成闷晒的原因可能是循环管道堵塞;在自然循环系统中也可能是冷水供水不足,热水箱中水位低于上循环管所致;在强制循环系统中可能是由于循环泵停止工作所致。
9、安装有辅助热源的全天候热水系统,应定期检查辅助热源装置及换热器工作正常与否。对于辅助热源是电热管加热的,使用之前一定要确保漏电保护装置工作可靠,否则不能使用。对于热泵-太阳能供热系统,还应检查热泵压缩机和风机工作是否正常,无论哪部分出现问题都要及时排除故障。
10、冬季气温低于0℃时,平板型系统,应排空集热器内的水;安装有防冻控制系统功能的强制循环系统,则只需启动防冻系统即可,不必排空系统内的水。
技巧:
太阳能 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巧妙地安排、利用上水时间和上水量,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刚刚开始使用的用户可能不太清楚,时间长了,慢慢就会摸索出经验和规律。
1 、洗澡时,如果太阳能热水器里的水已经用光,而人还没有冲洗干净,这时可以上几分钟冷水,利用冷水下沉、热水上浮的原理,将真空管内的热水顶出,就能接着洗澡了。
2 、利用 1 的原理,如果洗完澡后,太阳能热水器里还有一点热水,这时上几分钟冷水,所得的热水可以多洗一个人。
3 、根据天气预报决定上水量,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水温。如果明天晴天,可把水上满;如果阴天或多云,则上半箱水;有雨,保留原有的水不上冷水。
4 、晚上洗完澡后,如果热水器水箱里还有一半近 70 度的热水,为了防止热散失过大(水量越少,热散失越快),也要根据水温天气预报决定上水量。明天晴天,上满水;阴雨天,上 2/3 的水。
5 、冷热水调节:热水器的水温调节步骤:先打开冷水阀,适当调节冷水流量,再打开热水阀调节,直到得到所需的洗浴温度。另外,可以凭经验根据天气情况确定冷水量,注意喷头不要朝向人体,避免烫伤。
6 、抗风措施:太阳能热水器的零部件连接可靠,抗风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安装固定方式。
7 、如何延长寿命:为了延长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寿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热水器安装固定好了以后,非专业人员不要轻易挪动、卸装,以免损坏关键元件;热水器周围不应放杂物,以消除撞击真空管的隐患;定期检查排气孔,保证畅通,以免胀坏或抽瘪水箱;定期清洗真空管时,注意不要碰坏真空管下端的尖端部位;有辅助电加热装置的太阳能热水器应特别注意上水,防止无水干烧。
8 、冬季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技巧:
气温 不太低( 5 - 7℃ )的情况下,当天晚上用水后,如水箱内还有热水,宜立即将太阳能热水器上满水,降低水箱内水温及当夜热损失,充分利用热能;如气温较低,宜明天早晨上水,以利于热水器出水口处管路防冻。
收听 天气预报,如当天日光不强,可根据实际需要上半箱水,或多半箱水。如果用水量大,可考虑启动太阳能热水器中的电加热或将太阳能热水器里的水放入电热水器中稍稍加热即可
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常识及故障排除
1、太阳热水机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⑴严禁湿手操作电器部分,洗浴前将赛德热辅系统和防冻带切断电源,严禁将漏电保护插头当作开关用,电器部分严禁频繁启动。
⑵发现冷水管路中有热水时应及时报修,以防热水回流将冷水管路烫坏。
⑶室内气温低于0℃时,应将管路中的水放空并保持放水阀门常开,以防冻坏管路及室内铜配件。
⑷雷雨、大风天气时严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并将水箱中水上满增加自重,并将控制系统部分切断电源。
⑸为了您的健康,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最好不要食用,因为集热器中的水不能彻底放出,容易滋生细菌,对健康有害。
⑹排气口严禁堵塞,严禁私自安装或改装任何装置,以免排气不畅而损坏水箱。
⑺太阳热水机出现问题应及时与特约维修站联系,请勿私自改动或打私人手机报修。
⑻严禁用喷头直接放高于60度的热水。
⑼小孩、老人洗浴时需有人陪护,防止烫伤。
⑽洗澡时严禁将水喷淋到电器部分,尤其当使用浴霸时更应注意。
⑾如果天气不好,想洗浴时应提前启动赛德热辅系统。
⑿混水阀在不使用时应将把柄转到冷水端或热水端,防止通过混水阀串水。
⒀启动赛德热辅系统时,必须确认水箱中有大于两个水位的水,如果没有仪表,必须在确认水满状态下进行加热。
⒁为了防止白天太阳光照射后水受热膨胀在溢流管中往外滴水,可以在上满水后,在淋浴喷头或其用水处往外放一部分水,同样在冬天可以防止冻堵排气口。
⒂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如当天光照不强,可据实际需要上1/3或2/3的水。
⒃因停电防冻带不能使用时,可以将用水阀门稍微打开滴水,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冻效果。
1. 太阳能来自太阳中的核反应,其本质是一种(D)。 A. 热能 B. 核能 C. 光能 D. 电磁能 2.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C )。 A. 3000度 B. 4500度 C. 6000度 D. 8500度 3. 太阳能源来自太阳内部物质的(A )。 A. 核聚变 B. 核裂变 C. 动能 D. 化学变化 4. 太阳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假如把到达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作光电转换,并且转变率为5%,每年发电量可达(A)千瓦小时,相当于目前世界上能耗的40倍。 A. 5.6*1012 B. 5.6*1011 C. 5.6*1010 D. 5.6*1013 5. 虽然到达地球的太阳能总量很大,但它能量密度很小。地球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能最多不过(C )。 A. 500瓦 B. 800瓦 C. 1000瓦 D. 1200瓦 6. 我国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 (B) 的地区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太阳能资源的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 A. 1/3 B. 2/3 C. 1/4 D. 3/4 7. 上海地区的太阳能年均辐射量为每年每平方米4461千焦,属于(D)。 A. 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 B. 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地区 C. 太阳能资源贫乏地区 D. 太阳能一般丰富地区 8. 今天,人类使用的能源实际上只有四个来源,它们是太阳能、地球内部的能量、月球、太阳与地球间的引力能以及(A)。 A. 核能 B. 生物质能 C. 风能 D. 电能 9. 下述能源中,由太阳能转化来的是(B )。 A. 核能 B. 生物质能 C. 地热能 D. 潮汐能 10. 人们根据对能源利用成熟程度的不同,把能源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下列属于常规能源的是:(D)。 A. 地热能 B. 太阳能 C. 潮汐能 D. 矿物能 11. 人们根据能源应用型态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目录 [隐藏]1 太阳的构成 2 物理特性以及其他特性 3 结构 3.1 核心 3.1.1 温度和密度的变化 3.2 辐射层 3.2.1 温度和密度的变化 3.3 对流层 3.3.1 温度和密度的变化 3.4 光球 3.5 大气层 3.5.1 色球 3.5.2 过渡区 3.5.3 日冕 3.5.4 日球 4 太阳伴星 5 太阳与神话 6 太阳的重要性 7 请参阅 8 相关连结 [编辑]太阳的构成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由於太阳外层气体的透明度极差,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3层。
[编辑]物理特性以及其他特性太阳是一个主序星,光谱类型为G2V,G2表明它的温度不高,只在5,500K左右,V代表是主序星,体积也不会太大。G2V恒星具有大约100亿年的主序星寿命,通过核子宇宙年代学测定,太阳年龄大约50亿年。
在太阳中心,密度为1.5*105kg/m3,热核反应(核聚变)将氢转变为氦。每秒钟有3.9*1045个原子参与核反应。
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从太阳表面散发出去。而地球只获得了太阳总辐射量的22亿分之一,为1367瓦/平方公尺(太阳常数)。
物理学家可以通过氢弹制造热核反应。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在将来可能成为产生电能的一种方式。
由於温度高,太阳上的所有物质都处於电浆态,由於太阳不是固体,因此太阳的赤道可以比高纬度地区旋转得更快。太阳不同纬度的自转差别造成了它的磁力线随时间扭曲,引起磁场回路(magnetic field loops)从太阳表面喷发,并引发形成太阳黑子和日珥。
日冕层密度为1011个原子/m3,光球层为1023个原子/m3。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为太阳核反应产生的中微子数量仅仅是理论值的1/3而困惑,即所谓的太阳中微子问题。
最近发现中微子具有质量,并且在从太阳到地球的过程中可能转变为难以检测到的中微子变种,测量值和理论值一致了。观测太阳可以发现如下现象:太阳黑子 光斑 白光耀斑 日珥 宁静日珥 爆发日珥 活动日珥 注意:请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否则极有可能会损伤视网膜并造成视力损伤。
[编辑]结构太阳的半径是地球的109倍。太阳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球体,其扁率约为900万分之一,即是说其南北两极的直径仅比东西直径短10公里。
在自转周期方面,由於太阳并非以固态形式存在,因此其两极和赤道的自转周期并不相同(赤道约为25天, 两极则约为35天),整体平均自转周期约为28天,其缓慢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以赤道位置计算,还不到其自身重力的1,800万分之一。虽然太阳本身是太阳系的中心,大质量的木星使质心之偏离中心达一个太阳半径,但所有行星的总质量还不到太阳的百分之五,因此来自行星的潮汐力并不足以改变太阳的形状。
太阳不像类地行星般拥有固态表面,其气体密度从表面至中心会成指数增长。太阳的半径计法是以光球层的边缘为终点,其内部的高密度气体足以令可见光无法通过,而肉眼看见的是太阳的光球层,在0.7太阳半径范围内的气体占整个太阳总质量的大多数。
太阳的内部并不能直接观测,因高密度的气体阻隔了电磁辐射,但就像地震学能利用地震产生的震波能研究地球的内部,日震学这个学门,也能利用横断过太阳内部的波的压力,来测量和描绘出太阳内部的构造。配合电脑模拟的辅助,人们便可一览太阳深处。
[编辑]核心在太阳的中心,密度高达150,000 Kg/m3 (是地球上水的密度的150倍),热核反应 (核聚变) 将 氢 变成氦,释放出的能量使太阳保持稳定的状态。 每秒钟大约有 8.9 *1037 质子,也就是426公吨氢原子核经由质-能转换变成氦原子核,每秒钟释放出383 *1024 W 或相当於 9.15 *1010 百万吨的TNT 爆炸。
核聚变的速率在自我修正下保持平衡:温度只要略微上升,核心就会膨胀,增加抵挡外围重量的力量,这会造成核聚变的扰动而修正反应速率;温度略微下降,核心就会收缩一些,使核聚变的速率提高,使温度能回复。由中心至0.2太阳半径的距离是核心的范围,是太阳内唯一能进行核聚变释放出能量的场所。
太阳其余的部份则被这些能量加热,并将能量向外传送,途中要经过许多相连的层次,才能到达表面的光球层,然后进入太空之中。高能量的光子 (γ和X-射线)由核聚变从核心释放出来后,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到达表面,缓慢的速度和不断改变方向的路径,还有反覆的吸收和再辐射,使到达外围的光子能量都降低了。
估计每个光子抵达表面的旅程平均需要花费5,000万年的时间[1] ,最快的也要经历17,000年[2] 。在穿过对流层到达旅程的终点,进入透明的表面光球层时,光子就以可见光的型态逃逸进入太空。
每一个在核心的γ射线光子在进入太空前,都已经转化成数百万个可见光的光子。微中子也是在核心的核聚变时被释放出来的,但是与光子不同的是他不会与其它的物质作用,因此几乎是立刻就由太阳表面逃逸出来。
多年来,测量来自太阳的微中子数量都低於理论的数值,因而产生了太阳微中子的迷思,直到我们对微中子有了更多的认识,才以微中子震荡解开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关于太阳能的小知识》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xqdyishu.cn/shxzs/79747.html